一流楼主16lz.com

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中...

佛语经典语录

admin2021-01-25148

  佛语经典语录(一):

  一、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  三、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,由强而弱。定功由暂而久,由脆而坚。

  五、但悟一心,更无少法可得。

  七、一切法相本为缘生,缘生之法,当体即空。

  九、不见他非我是,自然上敬下恭,佛法时时现前,烦恼尘尘解脱。

  十一、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。

  十三、智者任物不任己,愚人任己不任物。

  十五、一念离真,皆为妄想。

  十七、如是静虑,一切有情,发心非难,常时不懈,能成就者,是则为难。

  十九、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。

  二十一、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,真正办道人,无剪爪之工。

  二十三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,

  二十五、以精进力,身无疾病,一切怨害,慈心相同。

  二十七、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

  二十九、赤肉团上,人人古佛家风。毗卢顶门,处处祖师巴鼻。

  三十一、佛法在日用处,吃茶吃饭处,语言相问处。

  三十三、一切皆为虚幻。

  三十五、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法,总在心源。

  三十七、自性发时,业识来空。

  三十九、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,亦不起圣解,所谓行起解绝,不令知解才绕心中。

  四十一、向外驰求,不知摄心返照回光,如是学佛,殊难得其实益。

  四十三、菩萨心无取舍,如大月轮,圆满寂静,即是涅盘。

  四十五、尽其心知其性,知其性则知其天。

  四十七、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,回光自照看,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

  四十九、若欲求佛但求心,只这心心心是佛。

  五十一、是心不必更求心,是佛何劳更觅佛,倘于言句上作露布,境物上生解会,则堕在骨董袋中。

  五十三、忍苦捍劳,繁兴大用,虽粗浅中皆为至实,惟贵心不易移,一往直前履践将去,生死亦不奈我何。

  五十五、佛本是心自作,哪得向文字中求。

  五十七、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。

  五十九、一切众生,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。

  六十一、本净明心非别处,惟在众生妄心中。

  六十三、诸行是常,无有是处;汝但一切处无心,即无诸行,亦无无行。

  六十五、一切如来本起因底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

  六十七、从外入者不是家珍,从内发者,方谓真慧。

  六十九、真心是菩萨净土。

  七十一、一切无心无住着,世出世法莫不皆尔。

  七十三、依无住本,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,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。

  七十五、却物为上逐物为下,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。

  七十七、平常心是道,趣向即乖,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,坦荡荡,圆陀陀,孤*危峭,不立毫发知见。

  七十九、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,只认识一切法之相,故有分别执著之病。

  八十一、不离当处常湛然,亲切无过此语,觅则知君不可见,但于当处湛然,二边坐断使平稳。

  八十三、不可说。

  八十五、学道犹如守禁城,昼防六贼夜惺惺,将军主帅能行令,不动干戈致太平。

  八十七、一切处无心者,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,皆见性处。

  八十九、来得不明,去得正好,智人观此,未免心冷。

  九十一、参须实参,见需实见,用须实用,证须实证,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。

  九十三、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,即是真如本性,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。

  九十五、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,无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无。

  九十七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虚妄者,言其是假非真,非谓绝对没有。

  九十九、息念忘虑,佛自现前。

  佛语经典语录(二):

  《辅教篇》云:“孝出于善,而人皆有善心。”

  证严法师云:“行善要及时,功德要持续。如烧开水一般,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,否则重来就费事了。”

  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上对人们提出警告:“有一种人,早晨看经、念经、忏悔,晚间纵口业骂詈人,次日依前礼佛忏悔。卒岁率年,以为日课。殊不知,梵语忏摩,此云悔过,谓之断相续心,一断永不相续,一忏永不复造。”

  海涛法师说:“为了修持慈悲心,一个人务必丢开自私的爱,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,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。”

  证严法师曰:“天堂和地狱,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。不要怕天堂和地狱,要怕的是心的偏向。”

  佛说:“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。”宣化上人曰:“一念光明就是佛,一念黑暗就是鬼。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,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。这个心,一念的善,就造天堂的因;一念的恶,会结地狱的果。”

  达摩大师说:“无妄想时,一心即是佛国;有妄想时,一心即是地狱。众生造作妄想,以心生心,故常在地狱;菩萨观察妄想,不以心生心,故常在佛国。”

  佛说,“人的生命,只在一个呼吸间。”

  红尘凡夫,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。

  境由心造,心即主人,心无物欲,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。胸怀坦荡,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。

  初祖达摩说:“不谋期前,不虑其后,不念当今。”

 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。

  一切只明白追逐名利,而不明白享受的人心最苦累,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,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,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.好处。

 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,我们能够在佛经中找到“安详”的真正好处和追求安详的途径,无论是谁要追求,要到达愉快、美满、充实、潇洒的人生境界,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。

  是啊,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,而怀着挫折、无奈、怀疑、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,那生活对生命来说,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,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,做到内心宁静安适,我们的人生必须才会完美。

 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,是非心,得失心,执着心。万物皆为我所用,但非我所属。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,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,不绝望于人生的苦,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。

  人生是苦的,充满烦恼,如果放下执着,苦当下就是空,烦恼就是菩提,人生就是解脱,当下就放下,无分别,凡夫就是佛,婆娑世界就是净土,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。

  凡有奢求,必得烦恼,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,只问自己该做什么,这就是安分,求心安,求解脱,首先该做个明白人,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,怎样样获得。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,更能努力改变心境,改变环境靠聪明,改变心境靠智慧。

  佛之随者,不是跟随,不是随便,是顺其自然,不怨尤、不强求、不激进,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,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,悲观之见溢于言表。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下追求,而是,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,不刻意要求结果,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,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,有了这样的心态,你就不会过于执着,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,此即随缘。

  若能一切随他去,便是世间自在人。安乐一向存在于心性光明中,了悟这一本性就会“生亦安祥,死亦安祥”了

  若能一切随他去,便是世间自在人。安乐一向存在于心性光明中,了悟这一本性就会“生亦安详,死亦安详。”了。

 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,而且志向不小,要想有所成就,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。古语云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可见,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。安家、安国、安邦,必先安心,之后才能安天下。

  其意是说: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。在修道过程中,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,身体就会疲倦。如果身体疲倦了,心意就会恼恨,恼恨如果产生了,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。修行一旦悔退,罪业必定会增加了。只有心身清净,道才不会失去。佛曰:“度人自度”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。

 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,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,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。所以,你只管活你自己的,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。

 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,即使是在流金铄石、严霜杀物、阴霾翳空、洪涛倒海的时候,也依然不随境而迁。

 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,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。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,但我们能够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。就像背上包袱太多,我们须舍弃一些简单上路一样。放下自我,真我就出现了;放下有限,就会赢得无限;放下偏执,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。如果能够持续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,佛性当下就会开显。

 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,蒙蔽住自己的眼睛。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,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。

  做人务必要有节制,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,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。人生有节制,生活就有幸福。

 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,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。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,乱人心意的欲望,暧昧的念头,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。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,我们就应持续知足的心态,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

 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,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,对冷酷而言是温暖,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。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,随和、仁慈能够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、强硬则无能为力。

  一念不生,万法庄严。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,万法归一,无处不庄严,无处不是妙有。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,平时必须要提起正念。

 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,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,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,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。人生在世,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,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。

  恶言,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,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。你骂他,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。说话不要有攻击性,不要有杀伤力,不夸己能不扬人恶。业障深重的人,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;真正修行的人,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。

  《佛陀的格言》中说:“莫轻视小恶,以为我不会受报应。莫轻视小善,小水滴不断地落下,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。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,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。”

  《阿含经》有偈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证严法师说:“土地不耕种,则必杂草丛生,所以行善,要日日行,时时行,不断去行,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。”

  黄檗禅师有首诗:“心如大海无边际,广植净莲养身心;自有一双无事手,为做世间慈悲人。”

  《佛陀的格言》中说:“在这个世界上,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,仇恨只能够用慈爱来止息,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。”

  宽容是一种雅量,是礼貌和胸怀,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。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,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。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,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,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,也绝不去冤冤相报,而是时时提醒自己:“邪恶到我为止。”

 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,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。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,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!

 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;如果心里阴暗,看别人也是阴暗的。一个人就应时时持续内心光明,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,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。

  佛家说“善有善报”,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。多行善事,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,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。行善的人,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,帮忙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,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。所以,人生在世,要乐于助人,要善于给予爱,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。

  《佛陀的格言》上说:“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,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。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。”

  耕云先生说:“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,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。你要救他的心,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,你就彻底地救了他。”

  佛语经典语录(三):

  一、终日不见己过,便绝圣贤之路。终日谈人过,便伤天地之和。

  三、不以有行,亦不以无行。

  五、若起精进心,是妄精进;若能心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

  七、见无所见即名正见。

  九、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自观自在,守本真心。

  十一、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,无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无。

  十三、众生身中有金刚佛,犹如日轮,体明圆满,广大无边。只为五阴重云覆,如瓶内灯光,不能显现。

  十五、根身器界一切镜相,皆是空花水月,迷著计较,徒增烦恼。

  十七、起见生心,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,修到一念不生之处,即是本来面目。

  十九、忍苦捍劳,繁兴大用,虽粗浅中皆为至实,惟贵心不易移,一往直前履践将去,生死亦不奈我何。

  二十一、真如佛性,非是凡形,烦恼尘垢,本来无相,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。

  二十三、一切处无心者,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,皆见性处。

  二十五、诸行性相,悉皆无常。

  二十七、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
  二十九、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,即是真如本性,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。

  三十一、一切无心无住着,世出世法莫不皆尔。

  三十三、一切处无心是净;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,名无净;得无净时,亦不得作无净想,是无无净。(无净无无净,即是毕竟净。)

静思语录上一篇 
 下一篇唯美哲理句子

相关文章